1中心基本情况
机械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主要包含基础综合实验、专业实验及创新实验等3个平台。实验室使用面积11500 m2,实验设备2170台(套),设备总值超过7100万元。面向机械、动力能源类5个专业,覆盖电气自动化、材料、化工等38个专业。日常开设49门实验课程,年均接纳实验学生6600人。
中心依托1个国家特色专业(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),1个江苏省A类品牌专业(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),3个省级重点专业(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、机械工程、车辆工程),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(机械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、现代装备制造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),优化整合国家特色专业、省重点建设专业、省重点学科、省优势特色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及社会优质实践教育资源,用于本科生专业实验教学、创新实验和毕业设计。
中心现有83人,拥有一支“教学与实践、工程与设计、科学与研究”的三师型高水平专职教师队伍及学科队伍,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及各类专家教授9人。
图1-2中心人员职称分布与学位分布情况
2中心构成
中心结合学校“综合性、研究型、全球化”的办学理念,从机械与动力类专业教学的特点出发,以“知识—能力—素质”为主线,面向“基础实验技能、专业实验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”培养的要求,建立了“基础实验”、“专业实验”、“创新实验”三大平台。三大平台涵盖了63个实验室(图2-1),以此为基础,形成了从低到高、从基础到专业、从知识传授到综合能力培养,逐级提高的实验课程模块,最终形成了“实验课程、实践环节、科研训练、科技竞赛及科技创新”五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。中心主要构成如下:
图2-1中心的主要构成
3中心近年来建设成果
3-1教学成果
近几年中心人员在教学团队、教学课程与教材建设等诸多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主要如下表:
类别 |
项目名称 |
时间 |
等级 |
授予部门 |
教学 成果奖
|
基于“课程链-人才链-产业链”三链对接的特色化工人才培养 (国家级教学成果奖) |
2014 |
二等奖 |
教育部 |
“基于协同育人、聚焦双核能力,培养特色机械工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|
2013 |
二等奖 |
江苏省教育厅 |
|
“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” -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|
2013 |
二等奖 |
江苏省教育厅 |
|
“协同为纲-创新为目-模式为先-机制为要,培养工程应用型研究生” -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|
2013 |
二等奖 |
江苏省教育厅 |
|
基于“课程链”与“产业链”对接的特色化工人才培养 -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|
2011 |
二等奖 |
江苏省教育厅 |
|
课程与教材 |
“可靠性工程与风险分析” 省优秀课程 |
2012 |
优秀课程 |
江苏省教育厅 |
“过程设备设计”省精品课程 |
2010 |
精品课程 |
江苏省教育厅 |
|
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|
“现代装备制造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”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|
2013 |
实践教育中心 |
江苏省教育厅 |
“机械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”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|
2012 |
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|
江苏省教育厅 |
|
教育 改革 项目
|
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”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|
2014 |
工程认证 |
教育部 |
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”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|
2010 |
特色专业 |
教育部 |
|
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”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建设 |
2010 |
卓越计划 |
教育部 |
|
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”专业被遴选为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类 “核心专业” |
2012 |
核心专业 |
江苏省教育厅 |
|
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 |
2012 |
研究生 培养 |
江苏省教育厅 |
|
“基于高压风机的高含盐废水MVR蒸发系统性能研究”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|
2013 |
创新计划 |
教育部 |
|
“Zr材焊接工艺技术开发”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|
2013 |
创新计划 |
教育部 |
|
“超高压微流量泵的三维参数化 设计”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 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|
2014 |
创新计划 |
江苏省教育厅 |
|
“一种高效新型螺杆泵研究”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 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|
2013 |
创新计划 |
江苏省教育厅 |
|
《发动机构造原理》多媒体教学课件 |
2013 |
二等奖 |
江苏省教育厅 |
|
大学生获奖
|
“卓然杯”第五届全国大学生 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 |
2014 |
一等奖 |
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|
第七届“高教杯”全国大学生先进 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|
2014 |
机械类 个人全能 一等奖 |
教育部高校工程图学教指委 |
|
第七届“高教杯”全国大学生先进 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|
2014 |
机械类 个人全能 二等奖 |
教育部高校工程图学教指委 |
|
第七届“高教杯”全国大学生先进 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机械类个人全能 |
2014 |
一等奖 |
教育部高校工程图学教指委 |
|
201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|
2013 |
二等奖 |
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|
|
“一种高效紧凑的四合一油气回收装置”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|
2012 |
二等奖 |
教育部 |
|
“一种高效紧凑的四合一油气回收装置”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 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|
2012 |
二等奖 |
教育部 |
|
“粘弹性界面的损伤模式与损伤破坏准则”省优秀毕业设计(论文) |
2013 |
毕业设计二等奖 |
江苏省教育厅 |
|
“水杨酰胺生产中氨回收工艺技术开发与工程设计”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 |
2013 |
毕业设计优秀团队 |
江苏省教育厅 |
3-2科研成果
近5年来,中心专职教师获得国家发明成果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20余项,承担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,科研到款经费超过2亿元,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,其中SCI、EI检索论文200余篇,代表性核心期刊论文约300篇;中心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20余篇;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。
4中心的主要特色与示范作用
4-1中心主要特色
(1)“五位一体、能力贯穿”的实践教学体系
中心秉承了“以学生为中心,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,为学生提供融合个性化、信息化、综合性、探究性实验实践套餐为己任” 的“一个中心、两个导向、三个层次、四个融合”的实验教学理念。
中心构建了以工业装备设计原理为牵引,制造工艺与性能评价为基础,工程能力训练为重点,实验课程、实践环节、科研训练、科技竞赛、科技创新“五位一体、能力贯穿”实践教学体系,培养学生基础技能、专业技能及工程技能等三个层次能力。注重基础与前沿、经典与现代、基本技能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,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、工程实践及创新创业实践综合能力;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学科基础与学科前沿、经典实验与现代实验相结合,使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紧跟学科前沿与工业最新主流技术。
(2)依托科研优势,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模式
近年来通过“产、学、研”实践活动促进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,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实验。专业教师将科研新方法和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课堂,将相关科研内容融入实验教学内容,将自主研发的科学试验装置变为教学实验装置;引导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参加专业教师团队的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;在实际教学活动中,通过团队课程设计、毕业设计等环节,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实际工程项目,真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素质。
中心将国家级、省级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9项,自主研发了17项教学仪器装备。其中薄膜蒸发器曾获国家石化局二等奖,是国内首套用于实验教学的装置(图4-1);在科技部攻关项目“JXTK-512型极坐标数控镗铣钻机床性能优化与编程软件”基础上,开发了机床PLC控制实验教学系统,产学研成果“极坐标数控高效铣、滚齿复合机床”2012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(图4-2)。
图4-1 薄膜蒸发器综合性能测试实验装置
图4-2 铣齿机床及PLC控制实验教学系统
4-2中心的示范作用
(1)中心的校内辐射作用
中心面向本校化学工程、生物工程、热能与动力工程、金属材料、高分子材料、复合材料、建筑环境与设备、工业工程等38个专业的相关实验教学任务,本科生每年6600人。中心创建的仿真实验、开发实验、创新实验、必修实验和选修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验课程,营造了有利于自主研究和个性化发展的多元化实验教学环境。从教学管理、考核管理、实验管理、仪器室管理、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,以人为本,制定了完备的规章制度,实现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,对校内其它学院的实验中心起到了辐射作用。
(2)实践教学体系的示范作用
中心深耕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”、“机械类(过控、机械工程、车辆工程)重点专业”建设,核心专业“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”2015年入选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工程一期项目(A类),“五位一体、能力贯穿”实践教学体系对相关专业的示范作用已经显现。
(3)自制实验装备的引领作用
中心自制的实验教学装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,已在全国高校推广应用。全国120多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院校中有近60个单位使用我中心自制的实验教学装置,包括西安交通大学、四川大学、山东大学、中国石油大学、中国矿业大学、福州大学、江南大学、太原理工大学等。中心自制实验装备促进了实验装备水平的提高,引领全国高校同类专业。
(4)服务地方经济的表率作用
中心通过为在江苏省化工机械、新能源、冶金、环保、汽车、机械制造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难题,为我省大机械行业领域的发展和技术支撑作用日渐凸现;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密切,中心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进行了技术培训,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。中心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,促进成果转化,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表率作用。